位置: 首页 > 资讯 > > 正文

【全球热闻】于细微处见精神,这个团队这样“炼”成

2023-02-27 14:06:57 来源:浙江大学

“‘兰心蕙质此处有芳草,钟灵毓秀何室无英才。’这副在课题组网页上固定悬挂的对联一直激励着我们践行‘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努力成长为一个无愧于国家的人才。”浙江大学吸附与分离功能高分子团队2018级直博生郭变变同学说。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徐志康教授领衔的吸附与分离功能高分子团队荣获浙江大学第十届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荣誉称号。团队主要从事面向新冠病毒阻隔、饮用水深度净化、海水淡化、污水处理、盐湖提锂等重大需求的高分子分离膜材料制备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现有导师5名,博士生23名,硕士生22名,博士后5名,研究助理5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支导学团队。

团队合影


(相关资料图)

志存当高远:一言一行载情怀

自1990年创建以来,吸附与分离功能高分子团队始终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研工作,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我们团队很少去做‘赶时髦’的研究,一直专注于分离膜材料研究方向,致力于在基础研究与技术应用方面都做到极致,”徐志康说,“一座屹立不倒的大厦,既需要牢固的顶梁柱,也离不开性能良好的螺丝钉。我们希望在螺丝钉的岗位上做到极限水平,在重要的关头都经得起考验、发挥出作用。”

经过三十余年来的攻坚克难,团队在人工肺氧合器、抗新冠病毒口罩、海水淡化、超亲水净化、污水处理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发明三等奖各1项、4项省部级一等奖及3项省部级二等奖。

团队成员参加202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

“志当存高远,行当积跬步。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够立大志,明确时代的使命,同时踏踏实实做好学习和科研,增长个人才干。”这是导师团对同学们的殷切希望,也是他们人才培养的方向。团队认为培养研究生是导师最重要的任务,始终秉承 “人格塑造”和“能力培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理念,将科研与育人紧密结合,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优秀人才。

团队合影

“国家需要,我们就要想办法做好做精。”这是团队全体成员一以贯之的学术追求,也是其楚囊之情的生动展现。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为了应对危机,团队师生逆行返校,开展杀灭病毒材料及防护口罩的研制攻关。焚膏继晷,困知勉行,团队克服诸多问题、与时间赛跑,研发出长效消毒剂和安全、高效的抗菌口罩,为抗击疫情提供了技术和产品支持,获得“浙江大学抗击新冠疫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的表彰。作为骨干全力参与抗病毒材料和口罩的研制的2019级博士生薛云云说,导师们身体力行践行着家国情怀,不仅帮助她提高学术水平,更提升了她对科研的认知——学术不能只停留在文章层面。

导师们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学生们的在校成长和就业选择。据统计,近5年来,团队培养了63名高质量研究生,为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输送了一批有用人才;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达168篇,参与的发明专利授权有43项,有6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因学业成绩突出共13次获国家奖学金。

行当积跬步:严格标准促成长

提到苯的化学式C6H6,这个由六个碳原子构成的一个六元环,你会想到什么?是完美的形状,是托举的力量,还是坚固的闭环?对于吸附与分离功能高分子团队来说,这不仅象征着团队独特的培养模式,也象征着团队共建导学闭环的目标。

“苯环的化学分子式是一个六边形,结构上来看非常平衡与稳定,”化学专业背景的徐志康提出C6H6的培养模式,是希望引导学生各方面综合发展。C6H6模式包含快乐的健康(Cheerful Health)、聪明的头脑(Clear Head)、良好的习惯(Clean Habit)、灵巧的双手(Cleave Hand)、持续的努力(Constant Hardworking)和多彩的成果(Colorful Harvest)6个维度,同时每个碳原子接一个氢原子的结构也代表师生之间紧密的联系,强调老师对学生以身示范、潜移默化的影响。

徐志康与学生开组会

两个电脑屏幕是徐志康办公桌的标配,一个对着自己,一个转过去给学生演示,“论文修改不能是‘修订模式’的批注和接受,必须是面对面的讨论和示范。”徐志康戏称自己是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老师,标准高、要求多、抓得紧,每周的小组工作进展汇报,每两周一次的大团队文献报告(博士生需用英文),每学期一次的半年工作小结,为学生们每一步的科研成长保驾护航。

与此同时,不仅指导学术研究,徐志康对学生的言行举止、接人待物也都会管、都要教。喜欢跟同学们“约午饭”的他,更是会跟大家从社会热点讨论到生活小事,从人生哲学讨论到为人处世,常常一聊就是一中午。

团队在第十一届“三育人”先进颁奖晚会合影

以诗词总结科研成果,你见过么?“薄层复合献红花,贻贝仿生也爱她。纳米结构居中坐,离子液体展芳华。界面聚合需简化,凹凸无序像妖画。厘清疑惑宏量造,健康饮水报国家。”这首诗是徐志康教授对团队“2021年的膜表界面工程”的年度总结。“徐老师是个在学术研究上非常勤奋的人,但也总在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抽时间看书作诗、陶冶情操,这种‘文理兼修’的习惯也影响着我们学生。”2022届硕士毕业生朱干斐回忆。热爱诗词歌赋的徐志康,也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将理工思维与人文素养相结合,在学习传统文化中培养人文精神、涵养家国情怀。

此外,为了让学生们成长为更全面、更健康的人,团队也提倡劳逸结合,经常性地组织各种文娱和体育活动,帮助大家养成追求优雅生活和健康体魄的习惯。

团队师生参加学校合唱比赛后合影

丹心沃新花:满满心意系学子

除了对所带研究生进行学业指导外,导师组的5位导师还基于各自的优势分别抓学科引领、思政教育、日常管理、仪器设备、对外拓展等方面,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共同维护团队的高效运行。

“团队成员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科研助理、专职研究人员、工程师、教师等,并与校外合作基地和企业有很多的交流,”朱利平老师说,“多层次的研究团队在研究生培养上很有优势,研究课题既能‘顶天’,又能‘立地’,基础科学思维培养与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也可以得到很好的结合。”

团队导师合影

人才培养,绝不是朝夕可成,而是需要多年体系化的悉心浇灌。“从立意选择到实验方案设计,从实验执行到文章撰写,导师一步步带着我,给予了全方位指导。老师在,我就感觉踏实又安心。”回忆起导师万灵书的教导,朱干斐满是感激。而在2021届博士毕业生唐安琪的成长中,老师们引导她担任课程助教、参与省级教改项目并发表论文,资助她出国参与交流,并在就业双选时推荐她进入研究院从事技术研发工作,在高级别平台上历练和成长。而在课题组里,像他们一样的学生还有很多很多。

团队早年合影

一讲到学生,徐志康就有说不完的开心和骄傲。在他还未细致装修的新办公室里,他向记者展示自己最满意的两处,其一是一面照片墙,上面贴满了他培养的74个研究生的照片;其二是书柜中的两层,里面装着每位学生的毕业论文。“学生们的成长,就是我最大的财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毕业后仍然在相关的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是我最引以为豪的事情。”他说。

作为团队带头人的徐志康,现在的工作重点除了持续科研攻关,在反渗透领域上做到世界一流,还致力于培养引进青年人才,进一步优化团队整体结构。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在课题组成长起来的2017届博士毕业生杨皓程,不久前重新以“百人计划”研究员的身份回到母校。“在外学习、工作了多年,我越发向往课题组里的研究氛围与文化,越发怀念和导师一起并肩作战的日子。当有这么一个机会回到这里,我毫不犹豫地选择抓住它,继续为实现我国高端高性能膜材料的国产化做出贡献,并努力发挥青年教师的作用为团队的未来发展献出力量。”杨皓程说。

关键词:

上一篇:财政部:1月全国发行新增债券6258亿元_环球聚看点
下一篇:最后一页